宁夏残联信息第19期
本期要目
★宁夏残疾人辅具适配做好“立”字文章
★银川市残联“三项举措”助力残疾人事业高效能推进落实
★吴忠市残联扎实开展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进家庭”试点工作
★固原市残联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困难残疾人“一家一年一事”帮扶解困行动
★金凤区残联实行“一站式”服务暖人心
★动态5则
宁夏残疾人辅具适配做好“立”字文章
辅助器具适配是残疾人最基本的康复需求,也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础手段。近年来,宁夏残联坚持人民至上,聚焦残疾人发展变化的辅具需求,先立后破、破立结合,不断优化适配机制,年服务达4万余人次,其中精准适配1.8万人次,适配率达99.88%,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促服务惠民生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是问需于民“立”清单,供给多样化、服务个性化。“去年通过县残联宣传,我觉着站立式电动轮椅对我很有帮助,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在手机上填报了申请,没想到真的配上了……”高位截瘫残疾人李某“站”在电动轮椅上一边“走进”鸽棚喂信鸽一边诉说着自己的开心事。宁夏残联通过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等线下调研访视,以及“我的宁夏”、“智慧残联”等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起触及每一位残疾人的辅具需求动态采集体系,通过深入的互动交流,充分听取残疾人自身的愿望和需求,建立“一人一档”式辅具适配任务清单,由各级残联盯着清单逐人逐件适配销号。变过去自上而下计划式分配为自下而上因需适配,辅具供给更加多样、更加契合适配对象个性化需求。
二是与时俱进“立”目录,科技进一步、服务升一级。顺应辅具现代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康复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自治区残联联合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健委,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管理办法》,制定了《宁夏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指导)目录》,建立了鼓励拓展补贴品类的开放体系和两年修订一次的动态调整机制,将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及时纳入补贴范围,根据市场调整补贴标准,加快了推广应用进度。纳入补贴范围的辅具已达7大类141种,其中既有纸尿裤、护理垫等常需消耗品,又有肌电假肢、组件式离断假肢等高科技智能产品,有效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品质。
三是注重结合“立”项目,融在经常时、嵌入关键处。为充分发挥辅助器具实效,宁夏残联将辅具适配与残疾人其他救助服务项目有机结合,实现了项目互促、功能互补的良好效果。如,结合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适配辅具,帮助残疾人从床头到村头畅行无碍,提升了改造效果;结合体育康复进家庭项目适配辅具,实现残疾人生活状况与健康状况同步改善提升;结合能力脊髓损伤残疾人重建项目适配运动轮椅等辅具,帮助脊髓损伤残疾人实现从全失能到日常生活起居自理、由自我封闭到自信社交的明显蜕变,等等。实践证明,将辅具适配融入、嵌入重点助残项目,能够获得“1+1>2”的综合效果。
四是优化服务“立”机制,促进常态化、增强便捷性。辅具适配服务时效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此,宁夏残联围绕提高服务时效主要采取了3项措施:一是开辟了辅具需求线上自主申报和线下访问采集的“并行双轨”,为不同人群申请辅具创造便捷通畅的渠道;二是指导基层残联改变过去集中采购、批量配发的固有模式,推行采购第三方机构提供常态化适配服务、残联定期结算补贴的方式,大大缩短了辅具适配周期,实现了辅具适配不出月;三是在社区、景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辅具“爱心接力 循环使用”服务站628个,为即发性需求者提供免费借用服务,实现了基本辅具到处有、随时借,构建起面向全社会、覆盖全人群的基本辅具供给格局。
五是突出重点“立”规范,管理不缺位、质量有保障。在辅具适配改革中,宁夏将规范建设作为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一环。一是建立分类救助规范,根据市场比价设定分品类辅具适配补贴上限,并根据辅具价格和适配对象分级分类,实行差额补贴和全额补贴结合的补贴机制,满足不同对象特别是困难残疾人的辅具需求。二是完善精准适配规范,按照“凡适配必评估”原则,要求辅具服务机构对辅具适配申请人定期定点现场评估或上门评估,并留存评估视图资料,确保辅具适配有效补偿需求者功能障碍。三是健全督查评价规范,实行辅助器具服务部门联合督查和第三方年度评价制度,规定了辅具服务的五种负面情形及其处置方式,明确了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补贴资金的使用范围,确保辅具适配服务安全有序、适配对象受益最大化。(自治区残联康复和体育工作部)
银川市残联“三项举措”助力残疾人工作高效能推进落实
上半年,银川市残联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在推动残疾人工作高效落实上取得实效。
一是重点工作进展“一月一盘点”。围绕2024年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十心实事”、自治区残联重点工作和全市残疾人工作确定了67项重点任务,建立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清单,明确工作任务、责任领导、责任人、完成时限,每月周一听取一次各部中心工作推进落实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推进缓慢的工作分析原因、再压责任措施,对试点创新工作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扩大成果,发送工作提示2份,报送工作专报2份,整体工作进度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70%以上。
二是预算资金支付“一月一公示”。以残疾人民生项目实施为依托、财政预算资金支付为导向,建立年度财政预算资金执行进度“红黄绿榜”公示通报机制,每个月将各部中心项目资金支付进度进行公示,根据进度快慢分别赋予绿、黄、红榜,并将资金支付进度与干部职工请病事假、季度年度考核、评先选优等挂钩,树起“以干立身、靠干出活、有为有位”的干事理念,激励干部职工把心思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三是督查督办事项“一周一提示”。对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交办的工作事项,建立了“四色”督办提示清单,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标注工作事项办理的轻重缓急程度,每周一汇总一提示,对紧急性事项面对面提示、督促落实,周期性事项及时提醒、循环推送,办结事项跟踪问效、及时销号,累计提示办理各类事项100多件,避免了工作盲区和相关资料的迟报、漏报,有效地提升了工作质效。(银川市残联)
吴忠市残联扎实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进家庭”试点工作
吴忠市现有持证残疾人5.3万人,其中肢体残疾人为 2.9万人,占比54.7 %,为进一步提升康复服务质效,切实兜住兜牢基本康复服务底线,提高肢体残疾人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努力把“小百分比”群众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把康复服务送入残疾人家中,吴忠市残联创新举措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进家庭”试点项目工作,让肢体残疾人重燃希望之光,截至目前,已成功为70名肢体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并提供服务。
一是广听民意“定”项目,做实筹备文章。广泛开展调研,立足肢体残疾人需求,以今年的“残疾人康复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千方百计筹措康复资金20万元,以利通区为试点探索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进家庭”项目工作,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进家庭”试点项目工作的实施方案》,针对因脑卒中、脊髓损伤、截肢及骨关节疼痛致残的、有康复意愿的肢体残疾人,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为200名符合救助条件的肢体残疾人免费提供多元化精准康复服务,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康复自助互助基地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帮助肢体残疾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打通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百米”。
二是多方合作“细”评估,做实精准文章。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夯实康复服务工作基础,吴忠市残联委托利通区残联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项目实施要求,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科学的评估体系。协同利通区各乡镇、村(社区)干部、残疾人专职委员,以入户、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按照残疾人的残疾程度及年龄、性别、职业和康复需求等,深入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工作,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工作台账。组织专业康复评估医师再次入户,对残疾人的身体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等进行精准科学评估,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册”制定“量体裁衣”式康复服务计划,并与残疾人家庭签订服务协议,确保康复服务精准对接残疾人实际需求。
三是强化责任“盯”进度,做实康复文章。 市残联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紧盯项目进度,按照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分工,层层传导压力,有力有效压茬推进。在康复服务手段上,以传统针灸、推拿、按摩为基础,结合现代OT、PT康复治疗手段为一体,满足肢体残疾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同时,针对家属开展“家庭增能”行动,通过照护技能培训、家庭康复方法、心理疏导讲座等形式,提升家属照护及康复技能,确保家属能够对患者做基础的日常康复训练,减轻家属心理负担。服务期结束后,对服务项目从筛查、介入模式、康复成效、残疾人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推广成效。
四是跟踪问效“督”项目,做实质效文章。市残联坚持目标导向,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经常入户走访,跟踪督导,询问项目实施残疾户满意度,确保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家住利通区金花园的王先生因2014年的一场工伤事故,不慎被重物砸中右下肢及右足,造成骨关节疼痛、右下肢肌力减退功能受限,肢体二级残疾,生活只能保证基本自理。项目宣传初期,王先生似乎看到了希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了康复训练。“残联和康复专科医院的工作人员都很有耐心,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相结合的方式,为我做康复治疗,我感觉效果很明显,最重要的是人也乐观起来了”王先生如是说。和王先生一样感到欣慰的还有15岁的小张,因缺血缺氧性脑病,患有语言障碍,双侧肩关节、双下肢活动能力受限,肢体残疾二级,生活部分自理,无法独立行走,经过几个月的“居家康复+机构康复”康复训练,他的双下肢肌力有明显改善,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吴忠市残联)
固原市残联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困难残疾人“一家一年一事”帮扶解困行动
为牢牢守住不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进一步夯实残疾人脱贫致富根基,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固原市残联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困难残疾人家庭“一家一年一事”帮扶解困行动。
一是精准排查,摸清底数。积极配合农办,市、县残联分级负责,依托乡镇(街道)、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基层残联组织,聚焦残疾人监测帮扶对象,认真开展摸底排查,共排查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2212户2415人。
二是靶向施策,个性帮扶。根据困难残疾人家庭实际情况,在征求帮扶家庭意见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惠残政策,提出帮扶建议,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和“一户一策”“一户多策”帮扶措施,因人因户精准帮扶,共制定帮扶措施2759件,已完成帮扶措施595件。同时,加强部门协同和信息比对,对经监测家庭收入稳定、生活困境得到改善、按程序退出监测的帮扶对象,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减退式退出帮扶。
三是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将农村残疾人产业扶持、就业、康复、托养、教育、辅具适配、家庭无障碍改造等项目资金向帮扶困难残疾人家庭倾斜,发挥惠残资金和项目叠加效应,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机构内托养、“阳光助残小康计划”、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基本康复、辅具适配补贴、家庭医生签约、重塑未来、能力重建等惠残项目,已落实帮扶资金167.65万元,户均资金2985元。落实好“两险”补贴代缴、“两项补贴”、低保残疾人单人施保、残疾人低保上浮10%等各项惠残政策。(固原市残联)
金凤区残联实行“一站式”服务暖人心
今年以来,金凤区残联针对残疾人办证环节复杂、手续繁琐、身体行动不便等问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缩短服务时限,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努力打造“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一是优化办事流程,建立残疾人办理事项“一次办好”机制。为解决残疾人办证办事事项环节复杂、手续繁琐等问题,金凤区建立跨部门事项联办审核机制,将涉及残联、民政局、人社局等多个涉残部门的残疾人证办理、“两项补贴”、就业帮扶、养老保险补助5项业务整合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残联在第一时间将残疾人相关信息向人社、民政等部门推送,实现了持“一套资料”完成信息采集和资料收集,“一张表格”管到底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改革,整个办证环节和惠残政策事项由45个工作日压缩到31个工作日、跑动次数由7次压缩到2次、材料数由16份压缩到7份、环节数由17个压缩到5个。
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实行“集中+上门+代办”相结合方式。为解决行动不便残疾人“出行难、办事难”问题,建立县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残疾人工作者“入户访视”制度,每月不少于2次进村(社区)、入户 见人,面对面讲解惠残政策。金凤区残联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等方式主动上门为特殊困难残疾人进行残疾人证评定、辅助器具适配、“两项补贴”、退休待遇资格认证等“零距离”服务,以更好地减轻残疾人“多趟跑、折返跑、多部门跑”负担。今年以来,开展上门代办服务835件次,上门评残100人。
三是强化集成服务,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助残模式。为解决残疾人群众“往返跑、重复跑”问题,金凤区残联积极引导残疾人进行网上办证申请和业务办理,实现了“一网通办”,让群众足不出户办理惠残政策等相关业务。建立落实“跨域通办”机制,已为68位异地常驻群众提供残疾人证新办、变更、到期换领、注销、迁移等5项“跨省通办”服务,打通了残疾人证集中办理、定点办理、上门办理、代理帮办和跨域通办“五通道”。今年以来,通过各种方式办理残疾人证537件次,群众满意率100%。
【动态】
★近日,中国聋人协会副主席孔军强、副秘书长赵琳娜来宁调研我区听力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文化体育服务和教育就业等相关工作并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
★近日,江苏省儿童康复研究中心、江苏省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受邀到中卫市进行考察,并就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运行体系、业务范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残疾人辅具适配补贴政策及辅具服务等方面工作与中卫市残联进行了沟通交流。
★近日,厦门市残联向泾源县残联捐赠了助听器、电动轮椅、棉服等价值17万余元的物资。
★今年以来,银川市残联加大辅助性就业机构培育和扶持力度,已建成10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机构,正在培育打造5家,为73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
★兴庆区残联建立“3+2+4”精准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即:3种服务方式(集中、社区、居家),2个服务种类(社区卫生服务站常规性发药、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个性化指导用药),4项服务内容(日常门诊服药指导、住院补贴救助、心理干预培训),进一步完善了精神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兴庆区残联督导精神残疾人日常服药830人,组织精神卫生机构医生和社工志愿者开展残疾人心理健康培训216人,专业一对一心理干预52人、住院救助14人。